close
 2016.3.12大洋路
七點起床,原本是不在儲值myki,後來不想走還是儲了八塊。
(myki為墨爾本的儲值卡,類似台灣的悠遊卡,一趟車會扣3.58au,一天最多扣8au。
    墨爾本有免費的35號市區bus,不過好像是早上十點才開始,到晚上六點。)

今天就是一整天的大洋路。
一到墨爾本就先跟當地朋友商量,需要再買怎樣的local tour,因為朋友有車,但.....
確只有兩天可以陪伴。
選了cp值最高的大洋路和淘金鎮。
朋友沒去過淘金鎮,所以,我一到飯店就先去找大洋路的tour。找到一家當地的旅行社宏城,
當好特價週末39au,還優惠座直升機95,原價都是145au,這趟算是賺到了。

 
今天就是一整天的大洋路。 先到路口
墨爾本大洋路介紹,The Great Ocean Road 大洋路,The Great Ocean Road,是澳洲維多利亞省的一條行車公路,全長約276公里,建於懸崖峭壁中間,起點自托爾坎(Torquay),終點於亞倫斯福特(Allansford)。 大洋路始建於1920年,在1932年竣工,澳洲政府藉此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人。 十二使徒岩(The Twelve Apostles) 十二使徒岩(The Twelve Apostles)是一系列自然形成的石灰岩的組合,目前存有八塊。它們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大洋路邊上,坎貝爾港國家公園 (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) 之中。 十二使徒岩是維多利亞州的著名景點,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。最初這些石頭被稱為“母豬和小豬”,在上世紀50年代,它們的名字被改成更加吸引人的十二使徒岩(這個名字來自耶穌的十二個使徒),儘管那時僅存有九塊石頭。 在2000年初,當地政府在大洋路邊建造了訪客中心,其設施包括停車場和廁所等。另外,旅游者可以選擇搭乘直升機,俯瞰十二使徒岩附近的景色。 形成原因 這些石頭形成於海浪的侵蝕作用。在過去的1000到2000萬年中,來自南大洋的風暴和大風不斷的腐蝕相對鬆軟的石灰岩懸崖,併在其上形成了許多洞穴。這些洞穴不斷變大,以致發展成拱門,並最終倒塌。結果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些形狀各異的,最高達到45米的岩石從海岸分離了出去。 由於波浪緩慢的侵蝕著它們的根基,其中的一些石頭倒塌了。最近倒下的一塊石頭是2005年7月3日碎裂的,因此現在僅剩八塊石頭。海浪對這些石灰石的侵蝕的速度大約是每年2釐米。隨著侵蝕作用的進行,舊的“使徒”不斷倒下,而新的“使徒”不斷形成。 十二使徒岩附近的另外一個景點倫敦橋(London Arch)也緩慢地受到海浪的侵蝕。在1990年1月15日,倫敦橋的一個橋拱坍塌,兩名游客被困在另一個橋拱上,後被直升飛機所救。 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) 從墨爾本到大洋路,到12門徒,沿途景色優美,大洋路途中,更有不少小鎮,令人駐足。 http://melbournecandy.com/great-ocean-road/ 在來是去吃中餐的小鎮Apollo bay,這種簡單的set餐,我在澳洲吃不下五次。
還剛好遇到local market
愛生氣導遊有說一段七零八湊的故事。 沉船灣:洛克亞德峽谷(Loch Ard Gorge)。 相傳有輛載滿船員跟乘客的船,在這裡觸礁,船上只有兩個人生還。
 
這兩塊岩石原本是相連的,在2009崩塌。 一個叫湯姆(Tom),一個叫夏娃(Eve)。
湯姆和夏娃便是船難唯二的倖存者,也不知道有沒有在一起,有可能是沒在一起,所以石頭才會原本相連又分開了;又或者是在一起了,分開了....所以才變現在這樣。 反正,導遊說他也不是很清楚。 我聽得很吃力.....岩石關他們屁事,有沒有在一起, i dont care...
Loch Ard Gorge. 中文應該叫洛克阿德峽谷吧!也是大洋路上著名的景點之一,就在鼎鼎大名的十二使徒旁邊。這個峽谷的名字背後有一個悲傷的故事。
 
Loch Ard Gorge,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pot on Great Ocean Road. How did it get this name “Loch Ard”? Well… behind the spectacular view, there is a sad story to tell. 
 
Loch Ard其實是一艘船名,1878年3月2號從英國出發,開往墨爾本,搭載了18名乘客與36名船員,經過了三個月的航行後,終於快到達目的地,在5月31號的晚上,船員們還開了Party慶祝即將到港,結果在隔天6月1號因濃霧瀰漫,船在經過這個峽谷的時候遇難了。54名船員與乘客,只有兩位倖存, Tom & Eva。Tom 當時15歲,在船上當學徒,幸運地被沖到岸上。然後聽到在海上漂流的Eva的哭聲,又立刻回到海中,奮力地把Eva救上岸。之後Tom又爬出這峽谷,找到當地人的幫忙,他們兩人才存活下來。Eva當時18歲,在澳洲待三個月後就返回英國,可是他家族中有四名成員往生在這場船難,Tom因為英勇的表現受人尊敬。這峽谷也就被命名為Loch Ard Gorge. 照片中在峽谷口的兩顆孤立石頭,本來是向拱橋一樣連在一起的,但海水的沖刷把拱橋中間的部分衝垮,變成孤立的兩顆巨石,後來也被正式命名為Tom跟Eva.
 
 
“Loch Ard” was a name of a British ship. On 2 March 1878, the ship left England for Melbourne. The ship carried 36 crew, 18 passengers and mixed cargo. On the night of 31 May the crew and passengers held a party on board to celebrate the end of three-month journey.

感謝大大的翻譯www.backpackers.com.tw/forum/showthread.php?t=1696138

左側還有Razorback,體型兇猛巨大像隻史前劍龍。
Helicopter Ride

後來爬文才知道,原來是周末人比較多,所以才有這些優惠.... 是真的比較多啦! 導遊也有說,要看這樣奇景,也可以到台灣的"蓮花"....我當場就大叫"是花蓮"啦! 哈....想也知道是他鋪的梗,雖然景點介紹的2266,又會威脅我們說,有素值的旅客會聽導遊的準時回車上。 一整個旅程,大家都很聽話,只不過最後還是有個山東大嬸....最後景點,座直升機的都回來了,她卻晚了三十分鐘,讓整車的人等。 回程愛生氣導遊,一直唸......大概唸有兩個鐘頭吧! 真的是超疲勞的

 

arrow
arrow

    Sam 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